五子棋技巧棋诀有哪些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相信很多的朋友都喜欢玩五子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五子棋技巧棋诀,来欣赏一下吧。
五子棋技巧棋诀
首先,五子棋是什么(象什么)?五子棋就象双方在斗剑。练习剑法有二种途径,“剑宗”(以精妙绝伦的剑法为特色的流派)和“气宗”(以深厚内力著称的宗派),在五子棋中就是“发展”和“束缚”。“发展”中包括“发挥”和“展开”,“束缚”中包括“约束”与“缚绑”。从最简单的低层次上来说,“发挥”就是“进攻”,“约束”就是“防守”。进攻包含在发展之中,是发展的初步和表象,是外在的,防守亦然。在五子棋的最高境界中“发展”和“束缚”已经浑然一体化为太极,无法区分,这也就是所有棋手毕生追求的目标。“发展”象野马要掀翻背上的训师,蹦跳纵跃,要用意不用力。“束缚”就象蜘蛛捕获猎物,丝丝缠绕,大巧不工应势而为。
“发挥”也作“挥发”,即行棋要象蒸发的气体一样透过对方的防守,发散开,不被对方所阻碍。“展开”是在此基础上,在外围,在开阔处展开队形、编织框架、组织结构以取得胜势,到此时获胜只是时间问题。“约束”是将对方的棋型进行分割、挤压、卡位,使其不能展开,难以发展。“缚绑”就是在外围将对方包围和捆绑,使其不能活动,至于杀法已不重要了,因他为鱼肉,我为刀俎。但要做到“展开”和“缚绑”很困难,要想摆脱对方又不为对方所制,同时不失时机地发散展开,是需要强大的计算力和敏锐的判断,并充分发挥五子棋“快一步”的特点。兵法云:“十则围之”,即我兵力十倍于敌,则可包围。现以一围一,没有高超的运子技巧和深厚的功力是无法做到的,不可能真正达到以无形化有形的境界。
可能有人认为将“进攻”和“防守”相提并论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以为只有到了进攻无法取胜时才进行防守,进攻第一,防守是末节。这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这里的“防守”并非“防御”,而是“束缚”的基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诚然绝大部分业余高手都是进攻型的棋士,很少有以防守著称的好手。难道五子棋不需要防守?显然不可能。那么为何进攻有这么高的效率呢?
假想一下,有二个不会剑法的莽汉用二柄利剑互相拚命打斗,谁会赢?就是剑法大师也无法预测。因为双方无章法,无防守,胜负都是偶然的。也许甲的剑先劈到乙,或者用力过度反弹回来打伤自己。当然胜负也能估计一下,二个人中比较凶猛和玩命的胜率较高,但这只是从总的次数来说,就一局来说很难判定。五子棋也是一样,因此导致下棋者越来越追求进攻,追求胜率,棋走偏锋,陷入怪圈,甚至到了杀不死对方就任人宰割的地步。这样固然很痛快,但这绝不是五子棋艺术,只是娱乐或消遣。真正的五子棋技艺根本不是也不止这些。
这些攻击型的业余棋手和绝大多数爱好者无形之中按“剑宗”一路开始修炼五子棋,而从“气宗”研练的寥寥无几。从“剑宗”练剑,开始效果显著,但练到一定程度就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而自“气宗”练起,开始进展甚微,对实战帮助甚少,但循序渐进,棋力不断增加,在中后期能与“剑宗”高手并驾齐驱甚至逐渐赶超。当二宗高手对弈时,“剑宗”高手依仗锐利的攻杀很可能开始接连获胜,但随着“气宗”棋手对其进攻套路逐渐明晰后,“剑宗”的获胜会越来越困难,到了“气宗”把对手所有的变化都看清后,这位“剑宗”高手将难逃被“束缚”的命运。“气宗”的功力在于自身的修养与计算力,以及与各种不同风格的进攻型棋手对弈的经验,失败的越多防守的技术将更趋向完善。防守型棋手的棋风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很难抓住破绽,是以祥和之气化霸气于无形,让对手无从着力。
练到最后“剑宗”必须修炼气功,“气宗”也须掺练精妙的剑法,否则无法有更高的突破。因“独孤九剑”已被明令禁止(规则限制,无法先手必胜),而二位“气宗”高手对弈也很难分出胜负,所以单独从一路发展不可能达到绝顶圣手之境界。且进攻型棋手有棋风相克的现象,这是因为几乎每位棋手都有不同的攻击方法、线路和策略,从而产生对杀时一方总是败北。真正的高手在进攻和“发展”时,时刻注意对方的反打和对攻,使自己的攻击能流畅起来。而防守型棋手在“束缚”对方时,应时刻注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获胜机会,以免坐失良机。“棋艺”是二者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有人认为“束缚”是捡别人的漏洞,不太光彩,宁可采用猛烈的进攻,精准的连杀来击败对方。这是错误的观点,进攻之所以获胜,是由于对方防守的失误造成的,这个错误可能是由于某一步的错招或选择了必胜的开局。从没有必胜的攻击方法,每一局如果双方都没有失误,那么都将是和局。并且防守方也需要相当的功力,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守住。“攻易守难”,攻只需精研一点,而守要照顾全面不能遗漏。而且五子棋的防守与其它棋类都不同,别的棋连续的防守将带来自己领地的不断减小和活动空间被挤占,这是无法忍受的。而五子棋随着防守的延续,不断占领外围、扩大外势,为将来的反攻作准备,是与它们截然不同的。“发展”和“束缚”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造成和促成对方失误以取得胜利的。
五子棋的根本是“束缚”,“发展”是灵魂。未思攻,先思守,没有防守的进攻是无源之水,根本没有用。进攻是取胜的手段,是防守的延续和发展。也许有人不信,但根据长期的经验和研究表明,一个棋手只要掌握全面的、基本的防守原理和技巧,就能和比自己棋力高一个等级的进攻型选手对抗,起码能立于不败之地。对手进攻越偏激,则防守的效果越好。能充分灵活运用防守技巧的棋士可抵抗超过自身二级棋力的纯进攻。没有进攻的防守就象只开花不结果,没有实际意义,顽强的防守是反攻的前奏,没有进攻的延续,防守也失去了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五子棋的特点是“快一步”。许多人输后第一句话就是:真可惜,只差一步我就赢了。确实,在每局棋获胜成“五连”时,如果继续走下去,失败的一方也将很快成杀。这正是五子棋与其他棋种全然不相同的地方,五子棋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成败仅在最后一击,先前所积累的优势和良好的“棋型”都可能被自己的一步错招给断送。在许多的对局中,能获胜的一方仅仅只走错了一个次序就被对方反杀。失败者往往认为这棋应该我赢,只不过不当心走错了,不能算,对方胜了也不稀奇,是我将胜利送给他的。五子棋不是“积累胜利”的棋种,而是“瞬间决胜”的棋类,五子棋的每步棋都象“象棋”中的叫杀一样,不能有丝毫的松缓,胜负仅取决于瞬间,前面的每步棋都是为最后的一招绝杀做铺垫,并为之提供自身的作用和能量。最后的进攻即将全局引爆,把全盘每个子的能量集中到一点进行释放,同时也点燃了对方,谁最后先点燃了胜利之火就是赢家。当你将要获胜时,从理论上说对手也即将获胜,因此在进行最后的进攻时应更加小心谨慎,不要前功尽弃痛失好局。
五子棋是一种与规则紧密联系的棋种,规则使五子棋从一种游戏升格为运动,按下棋双方的水平选用适当的规则,能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竞技。对规则的充分理解和运用是获胜和解杀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禁手”的认识会影响到棋手的水平和思维,“禁手”的问题将在〖禁手〗篇详细讲解。
五子棋棋盘介绍
棋盘可用木料、硬纸、塑料、布料、石料或环保材料等制成。棋盘由横纵各15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构成,在棋盘上,横纵线交叉形成了225个交叉点为对弈时的落子点。邻近两个交叉点的距离要略大于棋子的直径,纵线距离约为2.5厘米,横线约为2.4厘米。
以对局开始时的黑方为准,棋盘上的纵行线从近到远用阿拉伯数字1——15标记,横行线从左到右用英文字母A——O按字母顺序标记。由于每个英文字母都对应着一条纵线,每个阿拉伯数字都对应着一条横线,所以,棋盘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可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来标示出来。在标示各点时,要将英文字母放在前边,阿拉伯数字放在后边。如“L6”“F4”等,不可以标示成“6L”“4F”。
在棋盘上有5个比较特殊的交叉点,用直径约为0.5厘米的,和棋盘横纵线颜色相同的实心小圆点标示出来,这5个点称为“星”。中间的星也称天元,位置在H8,表示棋盘的正中心。其他4个星,也叫小星,分别在D12、L12、D4、L4位置。星在棋盘上起标示位置的作用,利于在行棋、复盘、记录等时,更清晰、迅速地找到所需位置。
五子棋的起源
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无意之中画下了十七条横线十七条竖线,这无意中的发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来烧制五子棋盘了。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材质来制造围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玛瑙、铜等等。
古代五子棋棋盘与围棋棋盘是通用的,汉魏时为十七路(17×17)棋盘,至南北朝时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盘,直至1931年,才出现所谓五子棋专用棋盘,如图所示,为十五路(15×15)棋盘,形状近于正方形,平面上画横竖各15条平行线,线路为黑色,构成225个交叉点,邻近两个交点的距离纵线约为2.5厘米,横线约为2.4厘米。棋盘正中一点为“天元”。棋盘两端的横线称端线,棋盘左右最外边的两条纵线称边线。从两条端线和两条边线向正中发展而纵横交叉在第四条线形成的四个点称为“星”。天元和星应在棋盘上用直径约为0.5厘米的实心小圆点标出。
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悠久,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有关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资料与围棋有相似之处,因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一说,《增山海经》中记载:“休舆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状鹑卵。”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段虽没明讲是何种棋类,但至少知道远古就以漂亮的石头为棋子。因而规则简单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当时,并是用石子作棋子。《辞海》中亦言:“五子棋是棋类游戏,棋具与围棋相同,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子连成一行者为胜。”可见,五子棋颇有渊源。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虽然与围棋相类同,但是下法却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辞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类游戏,棋具与围棋相同,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子连成一行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