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创新高,考研大军背后的真相?
24日,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本次研究生招生考试。这一数字较上年增加24万,增幅超过13%,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固然有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这一客观原因,但是这一原因并非主要原因,近些年,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多是不争的事实。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已落下帷幕,但参加考试的学生们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大年一过,笔试成绩就要公布,第二轮“恶战”又要开始。
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比去年增加24万,增幅超过13%。创下新高的数字固然与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相关,但考研热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人数创新高,让人欢喜让人忧。念一所好学校、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能力……考研既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也在客观上提升着国人的整体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为考研热点赞。但另一方面,考研热也需要适度“降降温”,因为事实上,有不少人只是把读研作为延缓就业的“权宜之计”、找工作的“敲门砖”、甚至仅仅为了获取一个好学校的“名头”……
而此类心态的出现,其实正反映出我们在人才培养、就业招聘、价值认识等方面的偏差。高校院系设置的“千校一面”、育人模式的“千人一面”,让“大学培养的人”与“社会需要的人”有所脱节。能力欠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遭遇“闭门羹”,加之眼高手低,又不愿到基层、农村、偏远地方工作,很自然就把目光转向了考研,并试图以此延缓就业、增加筹码。另外,社会招聘中,许多明明不需要研究型人才的岗位也偏偏要加上一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标准,“不看能力看学历”的招聘倾向,让很多人不得不加入“考研大军”。
在轰轰烈烈的考研大势面前,其实考生们更应该做的是冷静自省“我到底为了什么考研?”如果只是被考研潮流裹挟着前进,或是把考研当做通向成功的“独木桥”,那么,读研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毕竟,实现人生理想,研究生招生考试绝不是唯一的选项。
由此可见,目前现实社会的就业压力依然是应届毕业生之痛,这种痛苦只能依靠考研来缓解。这一方面说明就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升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就业成本在增大。一些本来并不想考研的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先来考考研究生,然后走一步看一步,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与教育开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窘迫的家庭来讲,只能用“无可奈何”来形容。
此外,社会就业环境对于学历的过高要求,也会逼迫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考研之路。在一些单位,本来专科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偏偏招聘本科毕业生,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偏偏招聘研究生,就业门槛的过高要求,逼迫大学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可称为考研之“忧”。
要消除其“忧”,就必须优化就业环境,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同时降低整个社会尤其是招聘企业对于高学历的片面追求,让那些本来不愿考在职研究生的毕业生别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走上考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