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女孩你适合练芭蕾吗?
穿上白裙,系好舞鞋,足尖着地,轻盈跳跃,在空中优雅地旋转身体……芭蕾舞演员公主般的形象,在许多小女孩的心中播种下了一个芭蕾梦。“五、六、七,走!”走进明亮的舞室,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的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响亮地喊着口令。伴随舒缓的钢琴曲,一只只粉红色芭蕾舞鞋在地面上旋转着,洁白的裙摆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圆。在这间教室里练习过的人,既有正在上学的孩子,也有年轻的白领和退休的阿姨。在她们看来,芭蕾是梦想,是最美感情表达,是精神的升华,是心灵的飞翔……
随着经济发展,舞蹈教育不再遥不可及,很多希望成为芭蕾舞演员的孩子们有了跟中央芭蕾舞团老师学习的机会。那怎样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芭蕾?哪种训练方式最为有效?本期《强国课堂》邀请到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从《天鹅湖》到《红色娘子军》,从公主、农奴,到娘子军战士,冯英演绎过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节目中,她依据个人几十年的从业经验,分享了自己对芭蕾艺术及其教育的独特理解。
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芭蕾舞被誉为“足尖上的艺术”。在冯英看来,芭蕾并非拘束于圣殿,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伙伴。每个人生来都是“舞蹈家”,正如为惊喜而欢呼雀跃是人类的本能。
“舞者是一份特别美好的职业,尤其是对于女孩子。”冯英告诉记者,通过基本功的训练,芭蕾舞能为女孩子们带来的不只是挺拔的身材、端庄的仪态和专业的舞技,更是一种修养和对美的再认识。
正是抱着改善体态、提升气质的初衷,很多父母选择将自己的女儿送进芭蕾舞教室。来自重庆的伯春华便是其中一位父亲,“璐璐是个内向的娃儿,有时蛮自卑嘞。我和她妈也是想让她能像舞蹈演员那样自信,才让她去学芭蕾的。”站在教室等候区,伯春华看着11岁的女儿在老师的指引下弯腰、勾腿,一步一步熟悉着学习节奏。但他和其他的家长们一样,都有着共同的疑问,“孩子到底是不是学芭蕾的料子?要不要让她一直学下去成为专业演员?”
冯英表示,专业芭蕾舞演员的挑选标准极为严格,必须遵循“三长一小”的原则——胳膊长、腿长、脖子长、脑袋小。在正规考试中,她会用尺子比着孩子们的腿测量,精确到厘米,来判断身材比例是否过关。除此之外,柔韧性、弹跳力、反应力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倘若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或错过了训练的黄金时间,冯英建议家长们考虑业余培训。
“孩子们小时候都是不懂艺术的,实质上是家长们在替他们作选择。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天分、兴趣点切入并判断,为她们挑选合适的训练方式。”冯英认为,自控、韧性、坚守,这些都是优秀舞者必备的关键品质,“无论如何,是否足够喜欢芭蕾是一切的出发点。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态度决定一切。”
专业的芭蕾舞演员需要经过7年锤炼,才能成功拿到剧团的通行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舞者,其背后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西北大学的大三学生琚博妍就曾经学习过两年芭蕾舞,回忆起四年级被强迫下腰时磕掉一颗牙的意外,她用“身心俱疲”来形容训练的那段时光,“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坚持艰苦训练,走到台前的芭蕾舞演员。”
在儿童芭蕾舞教育中,冯英特别反对“过度训练”的误区。“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要从意识唤醒她们,从对芭蕾的认知上启蒙她们。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训练方法也要有科学区分。”冯英说,她甚至还会请一些编曲家,专门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特点编一些小曲目。
“舞蹈演员吃的是青春饭”,这是许多现代人的共识。事实上,它对人的裨益是跨越年龄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少年儿童,许多中老年群体同样热爱芭蕾并乐在其中。冯英还记得自己在美国时见到的场景:舞室里,一位70岁老人翩翩起舞,旁若无人,陶醉其中。这位女士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冯英的内心。“总有人问我,现在学芭蕾是不是太晚?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回归到出发点——只要想愉悦自己,让自己更加优雅,什么时候开始跳舞都不会晚!”冯英笑着说。
与演员一样,芭蕾舞演员也需要走进角色内心。“人性是共通的,美是共通的,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扮演林黛玉时,冯英会细致阅读《红楼梦》,把握角色的“魂”;同时也会反复观看越剧,把握角色的“形”。这样一来,她便寻找到了所演绎角色的支撑点。舞蹈技艺是芭蕾舞演员的敲门砖,技术高度决定角色表达的完美程度。选择每一个角色,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需要自己不断地进行学习与磨合,冯英用经验告诉我们,脚踏实地才是唯一的路。
诚然,芭蕾舞演员的舞台生涯闪耀却易逝。17年的演员生涯落幕,冯英依然选择追寻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从一名舞者,到带领一整个舞蹈团的团长;从闪耀的台前,到无闻的幕后,40年光阴,冯英将自己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芭蕾事业。“永葆一颗服务的心”,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以来,冯英深深地明白了这一道理。在她的带领下,中央芭蕾舞团也在坚持“艺术进课堂”的普及活动。剧场里开讲座,操场上做活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课堂让她切身体会到美育的重要性。“芭蕾给了我‘艺术人生’,我要用一生来守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