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近距离观察家长们对国际教育的选择和思考
十年间大浪淘沙,在时代长河滚滚向前的波涛汹涌中,去掉标签和红利,国际教育精耕的时代已然到来;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拐点,十年后的现在,面对国际教育,我们又在谈什么?
小编独家对话6位亲历者,近距离观察他们对国际教育的选择和思考。
第一期,我们对话的是选择了国际教育赛道的两组家庭——
Lucas妈妈
硕士毕业于英国某高校,曾在大学的国际交流办公室工作近10年;先生在英国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现任川内某知名高校教授。两个人工作的原因,家里三个小孩从小的求学经历都在海外“辗转”,最后因为工作留在了成都,2021年9月把三个小孩都送到了狄邦肯思上学,目前分别就读二年级、五年级、七年级。
Jimmy父母
夫妻俩都是80后,白手起家,共同创业,一路走来相互支持,儿子Jimmy目前就读于狄邦肯思6年级,在这之前曾就读于被誉为“成都五朵金花”的小学之一,一直上到4年级。2021年9月,从公办小学转轨国际教育,成为狄邦肯思的首批学生之一。
别在短期的目标中迷失
你和先生都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孩子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国际教育。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对于国际化学校的选择,你又有哪些标准和要求?
Lucas妈妈:我觉得国际教育一定不是西方化的教育、不是学外语的教育,它是结合了东西方不同教学体系精粹的一种融合教育,汲取了更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既相互学习,又取长补短,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家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在选择国际化学校的时候,我们的首要标准是中文一定要学好。我们在国外的时候,小孩的英文都学得很不错,但因为周围的环境的原因,让他们缺少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积淀,但其实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竞争的时候,文化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优势。
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能够带给别人不同的东西,也是别人会尊重的东西。未来的舞台肯定在中国,既然我们回到了成都,天时地利人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当然最希望的是把中文这一块学习好。
第二个标准,是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但一个人的长远发展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面对逆境的能力,这些才是支撑人生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说你有学历就能证明你自己,你身上的能力才能证明你自己。所以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孩子能力的培养,狄邦肯思在这方面与我们很契合。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我们还看重学校的氛围,它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不是真心的爱学生,包括它的办学背景和实力,课程体系的支撑,师资培训的支撑,有没有能力去实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狄邦肯思有专门的课程中心来做相应的课程设计,老师们也很有经验,这和我们在国外求学的时候体验到的经历其实是相似的。择校这个过程中比较了不下10所学校,最后我们拍板选择了狄邦肯思。
外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家长选择国际化学校是为了让自己更轻松,您认为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吗?您听说过的对于国际教育的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Lucas妈妈:狄邦肯思有的家长每天单程一个半小时接送小孩,一天开3个小时的车,这在小孩的教育上有多用心,我自己都做不到。误解是有的,我身边也有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会开玩笑地说:要是我家小孩到时候读书不行,也送到你们学校来。
我在狄邦肯思看到了非常多优秀的家长,优秀的学生,我自己更关注的不在于成绩单上有几个A,之前我也是在大学工作,接触到了很多的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我其实看到了哪些特质和能力会让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得更好,独立生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志向,会主动去找寻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这些特质,我现在也能在狄邦肯思的孩子身上看到。
每个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都一定是用心的,是否轻松只在于自己的选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分为几个环境,大环境是我们的社会,中环境是学校、社区,另外还有小环境,也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一个舞台,如果我们能把家庭教育这一块再做好,小孩子自己就会绽放。
如果你能发现孩子的长处,你就不会给孩子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我能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短处,那我可能还会降低一点点目标之后再努力,让自己处在一个更舒服的状态,这样会更有动力去冲击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保证让孩子一直在往前走,但是在这个往前走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他做得完美。既然我更关注的是长远的发展,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反思“是不是又在短期的目标中迷失了自己?”“我是不是又没有看得很长远?”
你刚刚提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作为家长,你寻求的优质的国际化学校是什么样的?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可以如何作为?
Lucas妈妈:在我看来,一所优质的国际化学校,是能够将融合教育做好的学校。每个小孩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小孩的擅长也有所不同,如果一所学校能够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那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不是单纯的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
像狄邦肯思,每周都有在表扬小朋友,学习努力的、成绩有进步的、唱歌唱得好的,类型很多样,有多元的评价体系。每个小孩内心追求的可能不只是第一名,而是在一种环境下自己和自己比较是否有进步。找到闪光点去接纳自己,能够在学校找到一种自信,能够给学生创造一种这样的环境,我个人觉得就是最好的教育。
选择学校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什么都去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较,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因为我自己也有三个小孩,他们三个就完全不同,所以我不会单一地拿一个长处跟其他小孩的短处比,要找到自己孩子的特点。放下执念,父母的内心会变得轻松。家长一定要接纳自己,然后也要让孩子接纳自己。我希望我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滋养,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为此,我也还在不断地努力。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上,我觉得Lucas爸爸非常融入,因为父亲的角色是母亲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教育男孩这方面,他在给儿子做一个榜样的时候,那种影响力是妈妈没法做到的。在沟通问题上面,我觉得大人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在意自己的语气,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不要命令。特别是现在老大已经上初中了,说话的时候要我就把他当作“同事”,你在跟同事说话的时候,肯定不会说“你怎么回事?”“你这个事情怎么会做成这样?”所以我在和他说话的时候会刻意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说话表达的方式。
找回教育的初心
你的小孩之前在一所非常有名、备受家长追捧的公办小学就读,从体制内学校转轨国际教育,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考虑?
Jimmy爸爸:当时他读四年级,还没有“双减”,小孩在学业上有一定的压力。他的数学能考95分,这在我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这个成绩只能算中下,在班上甚至已经靠后了。其实我一直想的是上小学不需要他成绩有多优秀,最好是能培养一些兴趣特长,他自己其实也很喜欢画画、体育运动,但渐渐地的我发现处在那样的现实环境下,这个想法好像有些脱离现实。
我感觉我越来越像那些在剧场后排坐着的观众,前面的人站起来了,我也必须跟着站起来,对小孩的要求无形中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成绩方面,这其实已经慢慢偏离了我的教育初衷。我们的教育理念其实并不是说一味的去把该学的一些东西学到就ok了,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发挥小孩的一些特长。
Jimmy妈妈:一方面是学习的压力,加上检查出来眼睛近视,明显感觉到孩子变得不开心。当时医生建议如果不想让近视度数再继续上升,最好能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时间,但实际情况不允许。
另一方面那段时间因为学习压力和眼睛近视,再叠加亲子关系之间的摩擦,一家都笼罩在一片低气压之下,孩子眼睛不好,亲子关系不好,双方心情也不好,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家庭关系一度紧绷。我当时就有点焦虑,所以开始考虑要不要给他换一个环境,换一条“成长”而非“内卷”的道路。
Jimmy妈妈刚刚提到“焦虑”,在你们看来,这种“焦虑”从何而来?转轨国际教育是否是对这种所谓的“焦虑”的一种逃避?
Jimmy妈妈:说一点都不焦虑是假的,每个家长的焦虑的点不一样。像我原来会对他的学术成绩焦虑,但慢慢的又开始更关注他的身体健康,现在又有些“焦虑”身边的家长们那么优秀,我们不能落后太多。原来是卷孩子,现在是卷自己。
Jimmy爸爸:只能说现在焦虑的可能还是觉得我们自己还需要成长。我们是白手起家,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所以就有很深的体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必须要努力,这其实也是对自己提出的一种要求。
选择转到狄邦肯思,其实只是为了给小孩换一个更适合他的环境,我们也考虑过私立学校,但一番考察和比较下来觉得还是狄邦肯思更适合他。并不是说国际化学校就一定是最好的,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很多时候并没有好坏或对错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一说。
就算小孩以后真的是要出国读书,那所有大学的筛选标准都是很严苛的,根据我们的了解的一些国外的大学,它不仅要求好的学术成绩,也对专业特长和品行都有要求。选择了国际化学校并不是说就选择了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只是说体系不一样,但对于每个人来讲,考试都是公平的。
在此过程中,你们对“国际教育”的认识有何变化?是否有你们欣喜或忧愁的现象?
Jimmy爸爸:我以前就觉得读国际化学校是为了出国留学,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了解的很片面、很单一。儿子到狄邦肯思上学后,首先从学术上来讲,他现在读小学,学校很重视中国文化和国家课程的开展,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其次,学校在运动体育这一方面真的做得非常好,100多个项目,他能够自主选择,我觉得他是真的爱上了运动,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
还有就是在语言方面的进步非常大,我上次带他去青城山打比赛,有一会儿发现他不见了,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个外国人聊天,就是聊一些关于高尔夫的知识,聊得很愉快。一方面他不胆怯愿意去表达,这个和原来是很不一样的。他可以和别人进行一个英语的无障碍交流,就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而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又是上了一个台阶。像我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你现在让我和外国人交流,我可能听得懂,但说不出来。所以他这近两年在狄邦肯思的成长和变化,实际上已经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Jimmy妈妈:其实这两年变化太明显了,非常的明显,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性格。首先是视野开阔了,像现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和他聊一些新闻事件,他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因为在学校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校或者老师会跟他们分享或者交流,这其实也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第二是性格,没有原来那么急躁了。可能本来之前我们和他的相处模式就有些紧绷,他就会产生那种对抗的心理,但现在我们给他提一些建议,他都能很耐心地听进去,而且还会去做,感觉现在就是慢下来了。
而且我感觉得到他做作业很积极,有自主性。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周五的时候,他半夜起来上厕所,后面睡不着了,就开始在房间里面写作业。我当时看到都惊呆了,赶紧发了一个朋友圈。作业做完了,他还是不想睡,又背了半个小时单词才去睡的,因为第二天是周末,他就想着作业做完了,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Jimmy爸爸:我一直提倡的也是该学的时候就专心学,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
Jimmy妈妈: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现在觉得学习有趣了,开始享受学习这个过程了。因为学校的老师会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每个学生教育的方法会不一样。学校之前跟我聊过,没有一模一样的学生,也不会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关注他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优点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和我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所以我觉得他现在的进步挺大的。
让我最欣喜的是带他去复查,近视度数没有增长,因为每天都有在运动,一天应该在两个小时以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我们坚持身心健康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
以上就是《十年,击溃国际教育的“偏见”》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