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教育:为何焦虑把他们”逼“向国际化教育?
在知乎上闲逛时浏览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中产阶级到底该不该选择国际化教育?
回答五花八门,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言辞激烈的反对者背后,其身份大多是没有国际化教育经历或从业经验的普通人,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为什么这些没接触过过的人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对意见?
在与多位这样想的人深入交流后,发现不仅是他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停留在初级阶段,其中更蕴藏着深层的教育焦虑。
01
在所有反对的声音中,最主要的声音有两个,一个聚焦于国际化教育的成本,另一个是国际化教育学历与能力之间的衡量与对比。二者的核心都源于对于国际化教育性价比的不信任,然而现实是这样吗?
恰恰相反。
诚然国际化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对于普通的中产家庭来说,教育开支通常会占据家庭日常开支的30%以上,庞大的教育支出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为何这些家庭还要顶着压力把他们送到国际化学校?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次新的机遇。
试想如果没有国际化教育,大家都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拼的就是孩子的天赋和家长的教育实力,作为父母他们首先没有教师那样丰富的教育经验,其次也没人敢赌孩子的学习天赋,除非是胸有成竹的家长,否则一般的家长都会因孩子的先天资质而在竞争中产生焦虑。
注意,这种学习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家长的努力。事实上在传统赛道上天赋上的优势不可忽视。有机构做过一项调研,他们分别对985/211学生、双非学生、和大专学生做出过智力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残酷,那就是985/211学生的先天智力普遍在140以上,也就是超出常人的范畴,而大专生的智力普遍在90以下,被划定为愚钝。
电影《天才捕手》的主人公仅用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就解开了复杂的数学问题,现实虽然很少如此极端,但天赋带来的学习能力差距是不可忽视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在焦虑,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内别的孩子老师教一遍就会,自己家孩子读书到晚上10点才能学会,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先天的优势也不可忽视。
那么稳中求胜的办法是什么呢?自然就是在合适的时候来选择赛道。调研数据显示,在幼升小阶段就决定升学路线的家长是非常少的,占到了整体家长群体的40%左右,而到了小升初阶段,这个比例就已经逼近九成。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这个时期根据孩子的天赋选择路线。
在小升初这个关键节点上,家长们通常都对择校深思熟虑
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中产阶级就会考虑到赛道转换的问题。
群里C妈作为一名海淀妈妈也是这么看的,她的孩子由于成绩原因与六小强失之交臂,而在她看来,错过了六小强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教育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为了稳妥起见,在调研了国际化教育的诸多学校后,她结合孩子的意见进行了赛道的更换。
C妈的孩子其实不算差,即便上不了六小强但上一所重点中学是没有问题的,焦虑的核心并不在于六小强,而在于与六小强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带来的竞争焦虑,可能初一的时候你与他们的差距仅在毫厘之间,但到了初三这种差距很可能将根深蒂固。
这是当下很多家长都在面临的焦虑,即便有宏观的诸如教师轮岗政策的调控,但短时间内”名校效应“依旧很难被改变。
至于可能会造成的开支增加,她表示为了教育依然是对于现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为了教育多花点钱其实也可以接受。
至于所谓的含金量之流的论点则更富有偏见色彩。事实上,任何一个接触过国际化教育的家长和见过孩子在里面学习状态的家长都不会这么说。当你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几百人面前轻松用双语演讲时,这种能力上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如若不然当下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也不会越来越多。
来自能力上的多方位培养,让国际化教育的孩子展现出更多活力
家长都不傻,又贵又不好的东西谁会选呢?
02
民办国际化学校
在知乎这些观点中,有很大一部分依然秉持着国际化教育就是“买学历”这样比较初级的概念。事实上我们必须分清楚教育存在的各个层级。
每个人根据家庭实力以及各方面因素接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比如最近卡塔尔世界杯上爆火的饺子皮王子的哥哥,该王子目前就读于南加大,凭借家里的60亿美元的捐款,王子自然一路顺风顺水,甚至有时候连课都没听,完全凭借“替身”就完成了学士甚至硕士的学业。
60亿美元的豪横也不是谁都有
对于他来说有上课的时间不如把时间放在其他对他来说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学习如何管理国家或者如何参加,对他来说这些传统教育赛道并非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对于这些顶级人士,他们更需要的是所谓的领袖教育,需要专门的老师来培养,一般的通识类教育就是一种附加的扩宽视野的方式,并不必要。
再往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国际化教育,也就是精英教育,这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对社会领导作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培育的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领导者,这同样取决于个人素质。通过能力的锤炼,这些人得以流畅的和其他人形成合作关系,并作为团队的一部分做出贡献。
与国际化教育并列的还有我们一般人接受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过的教育。这种方式能够对人才进行筛选,选出优秀的人才予以培养,这种方式更加突出个人的能力,并在顶级学校中形成优秀人才的集合,成为未来的中产甚至更高阶层的人群,当然其中需要付出极大量的努力与天赋。
《银行家》中,两位主人公为了把谈判用的白人小伙子送入上流交易市场,教他打高尔夫,而国际化教育的能力培养同样是通向中层甚至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不难看出,国际化教育是中产阶级为了孩子们保障未来出路的一种偏保守的做法,在这种打法下孩子们接受到的教育更具有国际化视野,这点在中国不断国际化的今天拥有国际化视野无疑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推出了面向国际化学生的落户优待政策,为什么?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双语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家庭的家长当下看重的就是这一趋势,再辅以孩子能力的培养,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快人一步。
作为中产阶级,这是保障孩子利益的一种可选方向,并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
说到底,家长能做的无非就是一些外围的工作,孩子真的争气就算是山沟里也能上清华北大,但反过来作为家长来说如果有一条道路能够让孩子迎合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帮助孩子找到一块“垫脚石”,那么作为家长多付出一些又何妨呢?
03
写在最后
其实对于教育道路的选择,每个人都是见仁见智的,有很多中产也会选择传统的教育赛道来让孩子早一些体验残酷的竞争,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理智判断,看清楚每条赛道的利弊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