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体验 | 港大作为亚洲“常春藤”,上港大真的能给到我想要的吗?
临近春节,一年回顾。
回想 2022 年,国外疫情陆续放开,而国内持续到年底后也彻底放开。
这一年,中国香港高校也基本完全恢复线下授课,教学和生活逐步复苏。
港大作为亚洲“常春藤”,也是申请港校同学的绝对梦校,教学实力顶尖,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就读港大的同学都有着什么感受和新的体验呢?
让我们一起随港大就读学员或毕业导师再次回顾下港大学习与生活。
担心港大压力大,学秃头?Eowyn 学姐给你展示了劳逸结合,舒适的港风生活;
想知道如何在港大一年成为实操满分金融人,不妨读一读 C 学姐的经历;
想留港就业,希望能从进入校门起开始努力,可以看一下 Z 学长带来的经验;
担心管理学万金油专业,不好就业,Emily 导师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各行各业都需要管理学人才;
本科背景不出众,觉得离港大太遥远,Lucy 学姐讲述了自己的从双非到港大如何克服困难成为专业新闻人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通过暑研、国赛美赛成功拿下港大 CS,那么 Essie 导师详细介绍了自己进入港大的申请历程。
Master of Economics
@Eowyn
港大 Master of Economics 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的应用经济学人才。项目的课程紧密结合理论和现实案例分析,提供尖端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方法。经管学院所有专业都是 Module 制,一年 6 个 Module,每个 Module 接近 2 个月。我建议每个 Module 选 2 门课,尽量不超过 3 门,不然可能会超负荷。
我们项目师资力量非常强大,老师基本都是海外名校博士。Stream 课程有一些老师自己就是业界大牛,或者会请一些行业资深人士来分享一些经验。而且目前感觉大多数老师给分还是很 generous 的。
我们每两个 Module 之间会有一周左右的空闲时间,虽然很多时候考试会安排在这期间,但是基本上还是有机会抽 1-2 天尽情放松一下。港大所在的地理位置很好,逛街、看展、游玩什么的都非常方便,离铜锣湾、中环码头很近,可以坐船去其他小岛玩。也有适合徒步的路线,爱运动人士不容错过。
总体感觉在香港留学的这段日子没有想象中压力那么大,学习生活节奏都很舒适。
Master of Finance
@C 学姐
港大的金融项目是一年制,比较特殊的是,它不是划分为两个学期授课,而是分模块进行教学。我们要修满 6 个模块、总共 12 门课程,每一个模块里面有两门课,且模块之间没有假期。
我们项目在课程设计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干货很多、就业导向强;不像本科授课内容,更多停留在学术阶段,缺乏实践延展。
比如我们在第一个模块学习做衍生品,这门课程在日后的工作面试中给我的帮助很大,算是我最终通过面试原因之一。
面试官有问到我们学习的大致内容,我就按实际情况提到做保证金账户、对冲策略回报率测算等等,没想到这个平实的陈述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说我们所学跟他们的实际工作贴合度很高。
我的实习经历:
第一份实习
券商业务中心(非核心部门)
主要收获:了解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状态
第二份实习
投行
主要收获:参与了部分IPO进程,但由于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决定不将其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第三份实习
保险公司
主要收获:感受了自己和各种岗位的适配度,大致确定未来就业的职位方向
每次实习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养成撰写工作日志的习惯,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以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巧。同时,要抓住机会多请教带教导师,不懂就问,切忌闭门造车。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定要多躬行、多沟通、多反思。
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nalytics
@Z 学长
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港大的 BA 项目是很友好的。首先是转专业申到这个项目的人挺多的,比如本科学经济或者学其他专业的同学都有。
其次,学校会在正课开始之前会对我们开展一个月的暑期培训。校方表示必须要上,这对于没有 coding 背景的同学来说,帮助是相当大的。暑期培训教的很详细,从理论到实践,不仅会教我们基础的写代码和熟悉各个软件,也会给我们补充数理方面的知识。
港大的就业培训也做得非常充足:
一、有课程的培训:这主要是对就业进行个前期辅导,比如,mentor program 、一些简历修改的工具等,这些服务都可以预约,并且挺容易约上的。
二、有资讯的渠道:学校基本 2-3 天会收集大陆以及香港的最新实习、校招信息,整理后以邮件的形式通知给学生,起到一个渠道来源和及时提醒的作用。
三、内推资源充足:学校会举行相关的就业活动,比如学长学姐的分享会和内推都比较频繁,参加的机会很多,每周都有一次分享,可以了解到各个方向的大厂学长学姐们的亲身经历,也能主动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掌握相关信息。
从各种活动中,我也了解到了学长学姐的部分毕业去向。留在香港的人主要是去了金融行业,比如证券、银行等;而回去内地就业的人以前去互联网行业的人更多些,但今年变少了,更多会偏向金融为主,互联网、咨询相对少些。
做金融的主要是去了三中一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外资银行也有一些,比如汇丰银行、瑞士银行;互联网大厂就是国内的头部大厂居多;此外去咨询的话更偏自己的兴趣,各个 tier 的都有。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Emily
管理学并不是一个所谓“很容易”的学科。比如我所就读的项目,课程大概分为几个方向,一个是组织行为学、领导学以及心理学等等相对微观的部分;另一个是更宏观的部分,比如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以及对欧洲、中国等地区的研究,侧重在公司企业和战略方面。除此之外,还会引入社会经济学、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等相关课程作为补充。
管理学的就业也很广泛。很多同学毕业后会延续自己本科时的专业背景来选择行业,比如本科学金融的同学会选择券商、投行、银行、保险等行业,本身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能还会去到互联网大厂工作,有市场营销背景的同学也会进入快消行业。
但由于硕士期间的管理学学习,很多同学选择从管培生岗位开始,既接触业务,也积累管理经验。在管培生轮岗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岗位的体验,可以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的业务部门,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成熟的管培生项目可以给大家更多升任团队或部门管理者的机会。
如果你有比较明确的岗位也可以去选择,比如进入券商做交易员,或者也有些同学去到互联网做产品、游戏运营的工作。我目所能及的同学们大多都进入了四大、互联网大厂,或者上海、深圳这样一线城市的金融机构工作。
MA in Journalism
@Lucy
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港大新闻学这个项目,那一定是 “challenging”。
至今我依然难忘 offer 邮件里项目负责人 Kevin Sites 给当时即将入学的同学们的“友情提示”——这个项目是亚洲最 challenging 的新闻学项目。当时读到这句话时,我还天真地以为是言过其实,后来才发现 Kevin 诚不欺我。
港大新闻学项目的挑战性在于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课程设置覆盖了所有现役记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reporting and writing, visual/audio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以及 digital/data tools。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学习这三大板块的基础课程,此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个板块的进阶课程。
此外,刚入学时让我感到最难适应的是Video News Production(视频新闻制作)这门课程。作为一名从英语语言文学到新闻学的转专业生,我需要在短时间内从零开始学习摄影设备和录音设备的使用,学习 Adobe Premier 软件,并且在高强度作业的压力下一边学习一边产出。即便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同学也很难吃得消,还记得赶 deadline 那几天,大家几乎都是住在学院的剪辑室里。
不过幸运的是,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我能明显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素质不管是对于一线记者,还是其它创造性工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回想起来这段学习经历,我都十分感激当时自己的投入和坚持。
MSc Computer Science
@Essie
大三下学期一开学,大概 3 月份左右,我就开始着手联系暑研老师了,一周左右就收到了港校老师的回复,于是在暑假 7-10 月,我前往港科大做了一段为期 3 个月的暑研。
大致的申请流程就是写一封自己想研究方向的套磁信,并筛选和自己方向匹配、或者对其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教授,之后将简历、套磁信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如成绩单、英语成绩证明等)通过邮件形式发给教授。最好能找到有科研经费的导师,这样也能节省一笔费用。
第一段科研主要是联系校内做模式识别的教授,做些基础工作比如找论文和跑代码,但是没有做出创新性的成果。第二段经历我主要是跟着校内主管竞赛的老师学习智慧校园数据分析的技术,涉及的内容也会更贴近生活一些。
在没有科研可做的时候,我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在课余期间自学了人脸识别相关的知识。等到第三段科研时,我在一门项目实践课上利用这项技能做成一个 APP,后来这个项目还被老师推荐去申请专利。这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深深感谢以上“出镜”的留学生朋友,以及每一位未出境的幕后导师们。
正是因为大家的倾情分享,才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识见世界之广博,体验教育之多元。
新的一年,陪伴如初。
以上就是《真实体验 | 港大作为亚洲“常春藤”,上港大真的能给到我想要的吗?》介绍。爱思学,您的教育规划师,提供免费留学评估,快速了解全国中介机构费用明细,排名、地址,欢迎咨询预约400-808-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