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德国如何能成为非英语国家中最热门的留学国家?
导读: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发布《科学大都会 2023》(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23)的报告显示,德国已超越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国。 德国自二战后,其强大的教育体制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吸引各国学
本文由青岛澳际留学整理发布,欢迎联系预约试听
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发布《科学大都会 2023》(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23)的报告显示,德国已超越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国。
德国自二战后,其强大的教育体制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吸引各国学生前往留学,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01【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颁布的《联邦政府科学与研究国际化战略》。随后几年,《联邦与州科学部长推进德国高校国际战略化》、《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等文件的发布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一个系统的国家战略,并使其逐渐在教育体制中占据战略地位。
02【融入国际教育体制——博洛尼亚进程】
德国的传统学位制度独立于国际通用体系外,其采用的是硕士和博士二级学位制度,未设学士学位。由于学习时间过长,与国际通用学制系统脱轨导致学历、学分换算不便等缺点,削弱了其在全球留学竞争中的优势。
德国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国际化转型是由博洛尼亚进程实质性开启的。
1997年的《里斯本公约》发起了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博洛尼亚进程,其宗旨在于打造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科研区,横向打通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不同体系间的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
于是德国为了与国际接轨,重获国际高等教育优势地位,在1998年了修订《高等教育结构法》,允许高校在保留传统二级学位制的同时,也可引进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并实行欧洲学分转换制(ECTS)。
博洛尼亚进程是由29个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教育改革计划。德国在签署《博洛尼亚协议》后,根据协议内容及本国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进一步措施:
1.统一学位制度。传统的二级学位制度一般至少需要学生花费8-10学期完成学业。引进“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后,一般在5-6学期内完成国际课程后获得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再学3-4学期即可获得硕士学位,促进了学生学者在国际内的流动,推动文凭的相互认可。
2.统一学分制度。德国引入欧洲通用的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根据其进行转换,促进欧盟各国间学生的交流,在推动德国本国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推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3.开设国际化专业。为了吸引更多非德语学习留学生前来德国留学,德国至今还在不断增加英语授课。如2022年海德堡大学就新增了人类学、计算语言学、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及科学计算四个英语授课项目,极大降低了留学的语言门槛,又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03【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方向】
进入21世纪,德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加强与国际交流的力度、在海外宣传拓展相关项目等举措,以提升德国在国际教育上的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德国大力支持科研活动,以提升德国作为科研创新之地的知名度。由联邦教研部在2006年开启,DAAD(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协会)、DFG(德国研究基金会)、FhG(弗劳恩霍夫研究促进协会)共同参与支撑的“Research in Germany”(科研之地-德国)的行动计划,吸引了大量科研创新人员在德国开展研究活动,包括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以及创意活动等多种形式上的交流,以期吸引世界各国人才,提高教育科研的国际化。
利用数字化课程促进教育开放。教育开放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依托数字化技术,通过开放在线网络课程,增强与国际教育的合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流动性,提升德国国际形象,成为德国在国际教育竞争上的关键一环。
充分发挥专业国际组织的作用。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以及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作为德国学术交流最重要的资助机构,通过资助留学生奖学金以推动学生及学者的国际流动。歌德学院则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德语课程和信息服务,为国外的学生等提供了解德国的平台。德国依托专业组织,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了国家软实力,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04【成果】
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后,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留学人数不断增加。根据DAAD于2022年发布的《2022年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显示,从2018/19的冬季学期开始,虽然期间受到新冠影响,留学生增幅较小,但每年都在稳定上升。至2021/22冬季学期,留学生人数总计增加了约7%。
2.外籍学者占比增加。2007年以来,在德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学者数量持续上升,过去三年间增加了16%,同期教授增长率为10%。德国境内的国际学者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国家,占总数的35%,其中拥有教授头衔的占据了总数的67%。
3.开设大量国际化课程及跨国课程。德国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目前有近2000个英语教学项目。31个国家的44个城市开设了317个跨国课程专业。2015-2022 年间,参加该类项目的学生人数从 2.6 万人增加到了 3.6 万人。
综上,可以明显看出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改革及发展为德国的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ND
参考资料:
-
安拙留学.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科学大都会 2023》报告 - 知乎 (zhihu.com)[EB/OL]. 2023-11-17.
-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2022年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22).
-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及德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DZHW). 《科学面向世界 2022》. 杨植均编译.
-
何小超,王昕红,富昭,德赛安. 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之现状、影响和评价[J]. 世界教育信息. 2016,29(22): 63-67.
-
牧牛人老郭. 世界主要国家学位制度介绍(七)德国的学位制度 - 知乎 (zhihu.com)[EB/OL]. 2023-11-17.
-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教育信息特别推荐[J]. 北京. 2019(415): 1-18.
-
孙进, 付惠. “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动向[J]. 神州学人, 2023(8).
-
施显松. “research-in-germany”(科研之地-德国)倡议吸引最高级科研人才[J].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2016(53).
图片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