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一家人”冲上热搜,引46万网友点赞:揭露了中国家庭最痛一面……
导读:提高自己的容错率,伴侣朋友就就会很松弛;提高对孩子的容错率,孩子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幸福感就会biubiu蹿升。愿我们都能拓宽心理空间,让自己保有松弛感,轻松前行,迎接未知的挑战!生活·松弛感晴岸 | 作者壹心理 | 来源yixinligo
本文由南宁英孚英语培训中心整理发布,欢迎联系预约试听
提高自己的容错率,伴侣朋友就就会很松弛;提高对孩子的容错率,孩子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幸福感就会biubiu蹿升。愿我们都能拓宽心理空间,让自己保有松弛感,轻松前行,迎接未知的挑战!
生活·松弛感
自“高敏感”之后,又一个心理学词汇,引发了现象级热议——“松弛感 Relaxation”。
这个用来描述家庭关系的词,来源于一位博主的自述:
因为一个小孩证件过期,妈妈陪着孩子回家了。由于妈妈没有登机,挂在妈妈名下的所有行李也被集体退回了。
令博主震惊的是,全家人都没有受到影响,更没有互相指责,而是以非常松弛的心情,叫人回来拿行李、寄箱子,全程气氛轻松和谐。
下面的评论,全是羡慕的:
好羡慕啊,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家,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旅行也会被完完全全地毁掉,甚至几十年后还被拉出来吵架…… 看完前三段已经在反胃了,真遇到估计直接紧张到干呕了。 一次旅游入住酒店的时候,我妈没带身份证,我爸勃然大怒在酒店大堂里骂工作人员骂我妈,最后他自己先入住睡觉,我和我妈哭着去找派出所开证明……从不知松弛为何物。 我感觉我就是那种一旦发生脱离计划之中的事情,就会情绪失控、抓狂,我也想有这种松弛感。 ……
到底什么是松弛感?怎么就能引发如此之大的感触和共鸣呢?
其实,所谓“松弛感”,就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
有了这个心理空间,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事情发生时,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With this psychological space, we can accommodate some unknown events, and when things happen, the feeling of losing control won't break us.
正因为不担心自己被“击碎”,也就不会通过指责/攻击的方式,急着转嫁焦虑和恐惧。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这种心理空间,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内在惊涛骇浪,自然也就没有“松弛感”了。
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松弛下来?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现代社会最宝贵的松弛感。The most precious sense of relaxation in modern society.
以空间换空间,
心理空间是这样拓展的
Exchange space for space.
Psychological space is expanded like this.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年仅13岁的谷爱凌在一场重要比赛前,高烧40度,浑身疼痛,对着妈妈嚎哭不止。
如果你是谷妈妈,会怎么做?
对一些家长来说,这个场景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刺激到可能连几秒钟都承受不住。
要么焦虑得想直接“解决掉”孩子的情绪:
哭也没用啊!哭对身体不好,你还发着烧呢,快别哭了!
要么焦虑地替孩子做决定:
不比了,咱们不比了!
再要么,比孩子还着急:
急得团团转,急得直哭,最后还得孩子忍着难受来安慰她:“没事妈妈,我好点了,你别着急了。”
以上场景,都是父母自己缺乏心理空间Parents lack psychological space. 的表现。
因为自己没有空间,就容不下孩子的焦虑,甚至还需要孩子匀出点空间来承接自己。
然而谷爱凌的妈妈,稳定得就像暴风骤雨中的灯塔一样。
揽着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女儿,她只关切地、语气平稳地给女儿一些感受方面的回应:“这么疼啊”“难受是吧”。
既没有试图解决掉女儿的情绪,也没有被女儿扔过来的焦虑击碎。
只是做一个结实稳定的外挂容器,充分容纳女儿的焦虑和痛苦。
而孩子的心理空间,也就随之拓宽了。
所以后来面对巨大挑战,谷爱凌依然能保持冷静、镇定、松弛。
这与妈妈强大的容器功能,以及给她内化的心理空间是分不开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松弛感的基础——心理空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每一次亲子细腻的互动中,被养育者一点点培养和拓宽的。
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自己有一定的心理空间,这样才能容纳孩子的焦虑。This requires parents to have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space first, so as to accommodate their children's anxiety.
松弛下来,从就事论事开始Let's relax from judging a case as it stands
飞机上的一家人,就是这样一个“以空间换空间”的典型。
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不仅可以容纳突发事件带来的失控感。
更重要的是:
问题来了,直接解决问题,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真正消耗我们能量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互相指责。What really consumes our energy is the self-blame, remorse, shame, self-attack and mutual accusations attached to things.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很容易承担的。
于是,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虽然没说话,但眉头紧锁,眼神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
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应对父母的责骂带给他的恐惧和羞耻。
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有些人在做错事或失败后,能迅速修正弥补,继续轻松前行,获取成功,仿佛“错误”和“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一桩;
但也有一些人,一旦做错或失败,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也会羞愧至死,恨不得原地去世。
前者在遇到挫折时,心里的声音是“做错了,补救一下就好了啊”;
后者在遇到挫折时,内心的声音是“你真笨!你真蠢!你完了!你果然不行!”
3件事,透支一生的松弛感Three things overdraw a lifetime of relaxation.
那么,父母有哪些具体行为,长期做下去,会让内化恐惧羞耻、挤压心理空间、透支一生的松弛感呢?
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不停数落孩子的缺点。Keep criticizing the child's shortcomings
正常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缺点,也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能欣赏孩子;
病理型家长,则会揪着自己眼中的“缺点”反复逼逼叨叨。
这不是孩子有多不堪,而是家长需要以此来安放自己的痛苦。
第二,向孩子诉苦。Complaining to the child
我们都知道,父母本来应该作为一个容器,去涵容孩子的情绪。
但有些父母,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反而还要让孩子作为容器,经常跟孩子诉苦。
压力、怨气、恨意一通倾斜,说完,这些父母就会感觉:
哇,好受多了。
却不想想,这些让TA之前喘不过来气的沉甸甸的东西,都被移到哪里去了。
年幼的孩子,没有容纳的功能。
成年人的大问题,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里。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让父母的矛盾消失、无法让妈妈快乐、无法让家庭气氛改变……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没用”的感觉,进而陷入到可怕的无助和自责之中。
第三,无意识地压抑/管束孩子。Unconsciously supress or control children
养孩子,不光对家长的财力、精力有要求,对养育者的心理空间也有要求。
心理空间要够大,还要有足够的弹性,孩子才能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活动,自然生长。
但有的养育者的心理空间,又窄又紧,自己又没意识到,就会去把孩子牢牢绑住,去贴合自己的空间。
最极端的情况是:
养育者的内心已经紧窄到经不起一丝波澜,即使是婴幼儿也被严格控制行为,不能吃手,不能撕纸,不能玩泥巴,不能光脚爬,不能把玩具扔出去……一切,都要“合规”。
但代价是,就孩子没有任何空间成长,也没能内化任何容器,长大后一点小事都是天塌地陷的大事,和父母一样过着与松弛无缘的生活。
只要活着,就有改变的可能As long as you are alive,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说:
我父母就是这样的,难道我就得一辈子紧张焦虑、只有羡慕别人的松弛吗?
当然不是。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
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能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