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珠海启德雅思培训学校整理发布,欢迎联系预约试听
随着上个月25Fall申请季的首场SSAT考试的结束,我们即将迎来11月9日的第二场SSAT考试。在上一场考试中,阅读部分再次出现了SSAT备考中的“常客”——《化身博士》。
SSAT阅读通常涵盖8篇文章,其中小说2-3篇、诗歌1篇、说明文1篇、传记1-2篇,偶尔还会涉及议论文。我们经常提到的五大必读书目:《化身博士》、《最危险的游戏》、《野性的呼唤》、《傲慢与偏见》和《格列佛游记》,这些小说正是阅读文章中的高频考点。
那么现在或者未来准备SSAT考试的同学,要提前将这些名著储备起来~
01
《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于1886年发表的小说,被认为是恐怖文学和怪奇小说的经典之一,书中塑造了文学史上首位双重人格形象,后来“杰基尔和海德”(Jekyll and Hyde)一词成为心理学“双重人格”的代称。
主要情节
学者亨利·杰基尔博士(Henry Jekyll,又译杰基科)认为人是由多种多样矛盾而又独立的品行构成的一个整体,自己便是典型案例。
长期以来杰科受困于自己的性格方面的两重性,一方面向往着自律,而另一方面渴望着放纵。善良自律的自我时常为邪恶放纵的行为感到羞愧,而邪恶放纵的自我时常为善良自律的约束感到不满。为了缓解自己矛盾的心理,杰基尔尝试用药物分离两者。殊不知实验成功后,纯邪恶的自己占据了身体的主导权,成为了名为爱德华·海德(Edward Hyde)的恶棍。
主人公在杰基尔和海德的两种形态间不断转化,最后在绝望与苦恼下自尽,终结了自己矛盾的一生。
文学地位
《化身博士》被认为是恐怖文学和怪奇小说领域的经典之一。该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问题,使其在文学界占有独特地位。这部小说对双重人格、道德堕落和科学实验的探讨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背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Charles Dickens
《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史蒂文森最为影响深远的作品之一。为何一部仅有10章的短篇小说产生了那么大的轰动、引发了后世艺术创作(电影、电视剧、音乐剧)丰富的灵感呢?让我们从它的时代背景说起。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英国国内工业革命兴起、大批工业城市建立、经济飞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范围也在飞速扩大,在当时看来,可以说得上是蒸蒸日上的“最好的时代”;但是繁荣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黑暗的一面: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中下层百姓生活条件恶劣,伦敦西区的繁荣和东区的贫苦仿佛形成了天堂与地狱的对比。维多利亚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它既开放进步,又保守压抑。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厂)
(维多利亚时代的穷人v.s上流社会)
在这外部环境的两面性下,人们内心精神状态也发展出了两面性,这一点在中上层阶级的体现尤为明显:那时在中上层阶级里倡导的严肃的价值观,人们以道德捍卫者自居以区分他们和下层阶级,他们表面上把行为和道德观建立在责任、尊重、工作、纯洁之上,相信自我控制、父权法系以及一系列的所谓“得体行为”的清规戒律;但是表面上这种彬彬有礼的绅士社会背地里却是因为压抑压迫而催生的另一个样子:中上层阶级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白天不能满足不能谈论的“禁锢的欢愉”,从而转向黑夜,转向伦敦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说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和创作动机也就出来了,那就是——双面性(duality/dualism),这也是维多利亚后期文学十分重要的主题。
02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与作者本人经历息息相关,杰克·伦敦小时候家境贫穷,做过装卸工、水手,后来还一度加入过阿拉斯加淘金者的行列。而《野性的呼唤》故事背景正是发生在美国淘金热的北极探险中。
主要情节
从小生活在温室环境中的巴克被偷着拐卖到原始荒野当雪橇狗。残酷的现实触动了巴克由于人类文明的长久熏陶而向大自然回归的本能和意识。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巴克,他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最终通过战胜狗王斯匹茨而赢得了拉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当残暴的哈尔将巴克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约翰·桑顿的解救让巴克感受到温暖并决定誓死效忠恩主,但恩主的遇害彻底打碎了巴克对于人类社会的留恋,从而促使巴克坚定决心,毅然走向荒野,回归自然。
虽然巴克只是一条狗,但它艰苦卓绝的生存道路,反映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中的个人奋斗的真谛。这也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作者向我们揭示,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只有精英与超人才有生存的可能。
小说主题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JackLondon)《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中对荒野的赞歌。《野性的呼唤》之所以成为一部风靡全世界,使读者争相传阅,使研究者兴味盎然的作品,就在于它叙述了一匹出生于人类社会的家畜还原于荒野的新奇而有趣的故事。作者不仅运用了讽喻和影射的手法,使这一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而且表现了适者生存、自然主义、资本主义的现实本质和爱等多重主题。
01、The Man-Dog relationship 人与狗和谐关系
星然书中的主人公是狗,但是也有着大量的对人的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和狗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
02、Wild Law and Order “适者生存”自然法则
巴克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不停的斗争,甚至是使用一些奸诈的手段,最终获得了领头狗的头街。巴克与爱斯基摩狗、自己的狗队、斯匹弦以及后来加入狼群以后和狼群的争斗。这一系列的斗争使巴克从弱者逐渐变成了一个强者,甚至是同类中最厉害的。作品表现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原则。在这种原则下,没有同情、也没有弱者可以生存的位置。只有残酷的优胜劣汰,只有作为一名强者才可以最终生存下来。
03、Domestication to Devolution 回归自然
在小说的描写中,从头到尾都把对自然的热切渴望和对野性回归的渴望贯穿其中。对荒原上狼群呼唤的描写预示了巴克最后 必须回归原始、走向自然的结局。在读者读过这一部分之后,也会开始对我们来自哪里以及最终会回归哪里的问题产生思考。那些在都市中忙忙碌碌的人,是不是也和巴克一样,被压抑了原始的本性,在他们灵魂的最深处是不是也渴望着回归自然和本真。
经典原文
“When the long winter nights come on and the wolves follow their meat into the lower valleys, he may be seen running at the head of the pack through the pale moonlight or glimmering borealis, leaping gigantic above his fellows, his great throat a-bellow as he sings a song of the younger world, which is the song of the pack.”
当漫漫的冬夜来临,狼群追踪食物进入比较低洼的山谷里的时候,透过苍白的月色或者朦胧的北极光,可以看见布克在狼群前面奔驰着,像巨人一样地跳跃着,他扯开喉咙高歌一曲,唱着一支原始的年轻世界的歌曲。
《野性的呼唤》精读课已开启报名!
添加小助手,了解详情吧!
03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它穿越时光的尘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女性,奥斯汀以独到的观察力描绘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小说中其他几段婚姻的对比,展示了她对婚姻的看法: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真正的幸福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傲慢与偏见》通过班纳特家五个女儿的爱情和婚姻经历,深刻探讨了爱情的主题,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作品,让我们思考爱情、婚姻和性别平等,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主要情节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们物色未来的丈夫。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班纳特,她在舞会上认识了仪表堂堂、家境富裕的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简·奥斯汀所身处的18世纪,是一个“妇女再也没有比18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的时代。
文学地位
简·奥斯汀同样也是最早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作家之一。奥斯汀的小说以女主人公为叙述焦点,运用了大量自由间接引语,颠覆了男性主导的叙事系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在介绍奥斯汀的自由间接引语之前,笔者先简要介绍这一叙述技巧。
01什么是自由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也称自由间接话语,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广泛应用于西方小说中的一种叙述手法。随着西方小说叙事技巧的发展,叙事视角从全知视角向接近生活本身的有限视角叙事演进,自由间接引语也从19世纪末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呈现人物思想和言语的文学手段并得以广泛运用,简·奥斯汀和查尔斯·狄更斯更是公认的运用此手法的高手。
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将自由间接引语定义为“一种用来呈现人物话语或思想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好像是人物自己在说话,没有任何形式的叙述干预(如小句和引导)。”自由间接引语使得读者和人物之间的叙述距离较小,帮助读者更好地代入角色,近距离感受人物性格。同时,自由间接引语还能够有效地加强反讽的效果。
经典原文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全球公认的真理。”
“There is so much of gratitude or vanity in almost every attachment, that it is not safe to leave any to itself. We can all begin freely —a slight preference is natural enough; but there are very few of us who have heart enough to be really in love without encouragement.”
“男女恋爱大都含有感恩图报和爱慕虚荣的成分,因此听其自然是不保险的。开头可能都很随便——略有点好感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能在没有受到对方鼓励的情况下,敢于倾心相爱。”
“It is better to know as little as possible of the defects of the person with whom you are to pass your life.”
“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当时妇女的不公的命运,和女作家在淡然微笑的话语背后所潜藏的女权意识。
04
《格列弗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
主要情节
第一次出海,格列佛船长随航程途中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他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但是他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准备除掉格列佛。在小人国这段经历中,格利佛厌倦了大臣们之间党派争权夺利,也十分厌恶国与国之间进行毫无意义的斗争。格列佛后来听到风声,赶快逃出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文学赏析
01、小说文化背景关键词
辉格党(Whig Party)
为美国在杰克森式民主(Jacksonian democracy)时代的一个政党,前身是国家共和党。具体的说,辉格党拥护国会立法权高于总统内阁的执行权,赞同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纲领,反对总统专断。
托利党(Tory Party)
1833年改称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国议会第一大党。托利党人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被视为在野力量,直到18世纪中叶才逐渐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英国国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代表英国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
英国议会
(The Parliament of United Kingdom)
又称威斯敏斯特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议会为两院制,英国议会由上院 (House of Lords)(贵族院)、下院(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和君主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
02、小说修辞艺术关键词
反讽(Irony)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通过与本意相反的表达,扭曲事实或利用矛盾来揭示深层真理。
在《格列佛游记》中,反讽手法被用来批判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作者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在四个奇特国度的冒险,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剥削。
例如,在小人国中,格列佛目睹了两个小人国家为了琐碎之事争斗不休,如吃鸡蛋时该打破哪一端、穿鞋时是选择高跟还是低跟等。这些荒谬的事情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却引发了血腥的战争和政治阴谋。斯威夫特借此讽刺了当时英国政坛的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之间的无意义纷争,以及英国对外进行的殖民战争。
结语:
阅读经典名著,其意义远不止于应对眼前的考试,或是为下一场考试做准备。它是我们未来在美国高中或初中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的坚实桥梁,更是提升我们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在经典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